超聲波流量計與電接點壓力表報道:奔跑的中國經濟放慢了腳步,但“放緩”也是一種機遇,許多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出:“應該抓緊增速放緩這一機遇調整結構。”無論是解決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是迎接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及挑戰,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更加緊迫!中國經濟景氣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提出,“我們應該擔心的不是硬著陸,而是轉型的成效不明顯”。渦街流量計了解到中國的結構調整要做的事情很多,而現實是人們更看重GDP的增長,似乎騰不出手來推進調整。例如,我們強調要改變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對重工業的依賴,可是今年以來重工業增長一直快于輕工業增長。又如,“十二五”規劃提出,第三產業比重5年內要提高4個百分點,但事實上2010年比2009年下降了0.4個百分點,今年一到三季度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0.4個百分點。再如,“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但今年1—3季度,雖然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大長13.6%,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卻只有平平的7.8%,明顯與9.4%的GDP增幅沒有同步。這說明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總體上沒有大的改觀,現在走的基本上還是靠投資擴張推動增長的老路。
從需求方面看,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仍然處在快速增長的時期,每年新增的城市人口,加上已經進入城市的農村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市居民,將創造出巨大的城市住宅、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需求。同時,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形成了要素和產業發展的互補性,擴展了經濟發展的空間。新的區域增長極不斷出現,可以有效帶動投資和消費的增長,提供更大的市場規模和回旋余地。最值得我們樂觀的,是國內消費市場的潛力巨大。我國仍處于消費升級的關鍵階段,居民消費結構正從吃穿等生存性消費向住、行、教育等發展型消費升級。據盛來運介紹,消費結構升級2000年以來開始加快,2005年升級速度更快,但總體看,消費升級仍有很大的空間,并且會持續較長時間。“我們的恩格爾系數還是比較高,農村還是在40%以上,而發達國家是10%左右。另外,住房、汽車消費仍有很大的空間。盡管受宏觀政策影響消費有波動,但只要收入分配解決好,增長趨勢不可逆轉,消費對經濟增長會形成強勁的拉動作用。”
超聲波流量計與電接點壓力表報道: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認為,我國現階段潛在經濟增長率在9%左右,經濟增長速度過快,需求過旺,必然引發物價上漲,形成通脹壓力;相反,如果經濟增長速度調整到合理區間,更加接近潛在增長水平,總需求和總供給大體平衡,物價上漲就會得到有效控制,通脹壓力就不會那么大。經濟增速適度放緩,還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引導到調整結構和提高增長質量效益上來。經驗表明,在現有經濟增長方式下,增長速度過快,提高居民消費率、提高服務業的增加值和就業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排放強度等結構調整目標很難落到實處。目前,中國的資源產品對進口的依賴度較高,原油進口超過50%,鐵礦進口超過60%。盛來運表示,“我們經濟增長越快,需求越高,國際產品價格越是居高不下。所以,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有利于改善市場供求關系,有利于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也有利于各方面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調結構、轉方式、保民生上。”“結構調整機遇難得,時不我待!經濟增速放緩一般是調結構的最佳時機,同時我們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和挑戰,加快結構調整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這樣呼吁。
從供給方面看,長期緊缺的資金已經變為比較寬裕,勞動力總量巨大的優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雖然隨著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放緩,由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帶來的“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但人力資本提升空間較大,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加之家庭規模縮小和收入增長,使人均人力資本投入明顯提高,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我們已經在困難和挑戰中度過了“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經濟穩定較快增長保持信心。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總量雖然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無論是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任務,還是解決巨大的就業問題,都需要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速度太高了不行,速度太低了也不行。我們既要提高對速度放緩的耐受力,理性看待速度回落,也要提高宏觀調控的靈活性,高度重視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預調微調,促進經濟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避免大起大落。當前,國際經濟環境更趨嚴峻,外部需求可能會更加緊縮,一些因素也制約國內需求的增長,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這些都加大了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壓力。中央已經提出加強預調微調,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調控措施,這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