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工學院論文的結論所稱受內錐流量計閘閥影響流量系數最大變化約6%,僅指β=0.643,L=5D,閥開度25%時的變化;如在β=0.77,L=5D,閥開度大于25%時系數變化高達8%,L=10D時也約有1.7%。所以這一實驗論證了前置閘閥開度>25%時各種開度,要求較高測量準確度時,L=10D尚嫌不足。 ①內錐流量計尚無國際標準、地區/國家標準或學會/協會團體標準,對于前后置直管長度要求只見到先行企業如上文所述的說明,而參照發表論文實驗數據,我們感到頗有疑問。現在不清楚國內各企業產品標準對此如何規定,但縱覽樣本或使用說明書,絕大部分沿用McCrometer公司的提法。因此需要制訂內錐流量計的行業標準,規定典型擾流件的最短前后置直管長度和其他技術要求,予以澄清。 ②標準應規定檢驗擾流件影響的方法。某些測量原理流量傳感器的結構設計敏感于流動狀況,就應在產品標準中規定要作典型擾流件的旋轉流和流速分布畸變影響的試驗方法,例如:
A:電磁流量傳感器的磁場分布設計和液流通道形狀(直通進口或漸縮進口)等結構會改善流速分布畸變的敏感度,因此在電磁流量計性能評定方法的國際(國家)標準中規定了閘閥、單彎管、立體雙彎管3種擾流件的評定試驗。
B:渦輪流量計的渦輪葉片形狀設計(直形或螺旋狀)和前后導向架結構設計,對來流旋轉度和流速分布的敏感度或抑制程度各異,因此氣體渦輪流量計國際標準提示附錄中規定了低水平擾流件(立體雙彎管漸擴管組合件)和高水平擾流件(立體雙彎管半閉板組合件)的擾流試驗。
③孔板噴嘴等標準節流裝置結構設計均已標準化,并做了大量各類擾流件的實驗,在國際標準中規定了標準節流裝置各類擾流件的直管長度要求,因此制造廠就不一定在企業技術文件中列出具體要求。內錐流量計尚未標準化,各企業結構設計各異,產品使用說明書應列出典型擾流件的直管段長度下限值;還應制訂行業標準,規定作若干典型擾流件的擾流試驗,以檢驗制造廠提出直管段長度下限是否正確。
④技術監督部門在發放計量器具許可證前所作的型式試驗中,應包括典型擾流件的擾流試驗項。
文由 捷特儀表 整理發表 http://www.stepuptechacade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