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年元旦、春節頻打降價促銷牌不同,蒙牛、伊利、三元三大乳企在歲末卻傳出了集體漲價的消息。據電磁流量計了解到,盡管乳企們將漲價原因歸結為原材料上漲,但專家表示這只是借口,實際上是為快速增厚業績和利潤。而消費者更懷疑三大乳企集體漲價是否存在“價格聯盟”。從元旦起,伊利、三元的液態奶產品價格將進行小幅調整,伊利、三元已經向超市下發提價通知,而蒙牛也已經口頭通知賣場,將對低溫奶進行提價。和以往提價一樣,乳企紛紛將漲價原因歸結為原材料價格上漲。不過,這一說法卻遭到了業內人士質疑,“近期奶源漲幅并不大,部分地區的奶源價格還在下降”。乳業專家王丁棉昨天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漲價更大程度上是利用漲價來完成企業設定的目標,增厚業績和利潤。據渦街流量計了解到,盡管提價幅度并不大,但在質量問題頻發之際,乳企的集體提價卻讓消費者無法淡定。記者看到,昨天微博關于乳企集體提價的評論出現井噴,“蒙牛前腳剛出了黃曲霉素事件,乳企還好意思漲價?”一些消費者則表示以后改喝豆漿。而三大乳企不約而同漲價難免會讓消費者懷疑是否存在“價格聯盟”,對此,王丁棉表示,乳企的集體提價更多是一種偶然,都是為了即將到來的元旦、春節消費旺季做準備,“相關部門的處罰力度很大,不太可能串通漲價”。而此次乳業巨頭的集體提價距離“黃曲霉素事件”不到一周時間,消費者信心尚未恢復,提價的時間節點讓業內人士十分不解,“這個時候本應該好好安撫消費者,而不是逆勢漲價”。王丁棉表示,也不排除是為了轉移焦點,將公眾的注意力從“黃曲霉素事件”中轉移開來。